•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安政策解讀 >

    8大成就看西安發展新變化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時間:2018-12-23 來源:西安 點擊次數:1810

      市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統計報告中顯示,經過40年的發展,西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發生巨大變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市場經濟繁榮活躍,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對外經濟日趨活躍,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穩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成就1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加速擴張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運行質量穩步提高

      經濟總量加速擴張。西安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25.35億元擴大到2017年的7471.89億元,翻了8番多。在副省級城市中的排位,于2014年,西安超過哈爾濱和長春,從多年來的14位前移至12位,于2017年,超過沈陽、濟南和大連,再次前移至第9位,實現歷史性突破。

      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改革開放前,西安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速度僅為7.6%,1979年-2017年,則以年均12.1%的速度遞增,高于全國平均增速(9.5%)2.6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0.7%)1.4個百分點。“十三五”前兩年平均增長8.1%。從2001年開始,西安GDP增速連續11年保持在13%以上,2014年開始低于10%,但仍保持著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穩固,工業實現較快發展,服務業逐步發展壯大。2017年,西安第三產業占比突破60%,在副省級城市中在廣州和杭州之后,位居第3。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加速形成。

      運行質量穩步提高。2017年西安市人均GDP 達到78368元,比1978年翻了7番多。從1999年到2005年,7年實現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的跨越;2005年到2008年4年跨過4000美元;2008年到2010年3年又跨過5000美元,之后,用了2010年到2014年4年時間,實現了萬億美元的歷史性跨越。

      成就2

      產業支撐力顯著增強

      農業農村突破發展 工業化進程推進 第三產業迅速壯大

      農業農村突破發展。農產品供給穩步提升。1978年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6.54億元,2017年達到497.39億元,是1978年的76倍,1979年-2017年年均增長5.4%。在糧食面積持續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總產近20年一直穩定在175萬噸以上;年人均占有糧食保持在200斤左右;農村面貌煥然一新。99.7%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電話,93.7%的村通寬帶互聯網,100%的鄉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

      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我市工業增加值僅有13.87億元,2017年突破1600億元,達到1684.02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4倍,1979年-2017年年均增長12.1%。企業數量迅速增加,2017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到1403家,其中,產值過百億企業達到9家。高新技術產業有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2017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4.8%。

      第三產業迅速壯大。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594.25億元,比1978年翻了9番多,年均增長13.0%。以金融、會展、物流、信息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逐漸成長,2017年實現增加值294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4%,比2004年提高20.4個百分點。隨著2007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的成立,西安文化產業加速發展。2017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約587.07億元,占全市GDP的7.9%。

      成就3

      發展承載力顯著增強

      發展空間逐漸擴展 發展載體不斷增加 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發展空間逐漸擴展。1983年,臨潼、藍田、戶縣、周至、高陵五縣劃歸西安市,2017年1月,省委常委會決定,明確西咸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作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由西安市委、市政府整體代管。全市土地面積由2441平方公里增加到10097平方公里,再增至約107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從95平方公里增加到683.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從1990年的617.95萬人,增加到961.67萬人,年均增長1.9%。

      發展載體不斷增加。自1991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設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來,西安又相繼成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2004年打造出中國第一無水港——西安國際港務區。至此,西安最具發展活力的“四區一港兩基地”開發區格局形成。2017年“四區一港兩基地”實現生產總值占全市的33.4%,完成投資占全市的40.9%。隨著代管西咸新區,西安自改革開放以來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大西安的發展格局和體量。

      生態環境逐步改善。201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治污減霾工作,全面實施“煤改潔”,至2016年累計拆改燃煤鍋爐1544臺、削減燃煤230萬噸,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20.3萬輛,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28.4和32.4個百分點。大力開展煙頭革命、廁所革命和城鄉環境大整治行動,全面推行“路長制”“所長制”,強力推進“四改兩拆”。大力開展“五路”兩側增綠美化,使西安更加亮麗。

      成就4

      市場活力顯著增強

      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現代市場體系健全 市場主體增多

      商品市場發展壯大。相對單一的傳統百貨店、副食店銷售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連鎖經營店、專賣店、大型超市所取代,這些又被大型商貿綜合體、網上零售等新業態不斷沖擊。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千億,2017年達到4249.81億元,翻了8番多,年均遞增16.1%。2017年末,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36個;城市商業綜合體71家;全年網上商品零售額 240.30億元,同比增長54.9%,高于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45.3個百分點。

      金融市場發展活躍。金融市場由起步到發展,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日臻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逐步建立健全,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經營效益大幅提高。2017年末,西安地區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132家。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從1978年的11.66億元增加到20047.62億元,翻了10番多;貸款余額從21.72億元增加到16954.81億元,翻了9番多。

      房地產市場成熟完善。從20世紀90年代后,房改全面啟動,到2000年初,福利分房制度終止,貨幣化分房方案全面啟動,直接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2017年末,西安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1044家,是1990年30家的35倍。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333.34億元,1990年僅為0.91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2509.78萬平方米,比1995年增長59倍。除了商品住宅外,為解決低收入群體和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有序開發保障性住房,逐步實現了全體市民居有其屋。

      非公經濟不斷壯大。2017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3962.95億元,比2005年翻了兩番多;占GDP比重達到53.0%,比2005年提高9.7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明顯增多。2017年末,西安累計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01.59萬個,是第7個市場主體超百萬的副省級城市。擁有法人單位15.39萬個,與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相比,增加11.57萬個,翻了近兩番。

      成就5

      開放帶動力顯著增強

      外資外貿規模擴大 對外經濟蓬勃發展 國際知名度提升

      外貿規模不斷擴大。1987年西安開放口岸時,地區進出口總值僅為1.36億美元。2010年我市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2014年突破200億美元。2017年進出口總值達到2545.08億元,1987年-2017年年均增長21.0%。2017年4月,陜西自貿試驗區掛牌后,西安區域加快推進貿易便利化,基本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新模式。

      吸引外資能力增強。隨著1983年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長安尼龍拉鏈廠和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西安金花飯店的批準設立,西安邁出引進來步伐。全國最大外資項目三星電子建成投產并成過百億企業,英特爾、力成、美光、應用材料、三星、施耐德、高通、GE等174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華為、中興、中軟國際、軟通動力等眾多國內龍頭企業落戶西安,帶動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長。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983年的800萬美元增加到2017年53.07億美元,年均遞增21.1%。

      國際知名度提升。歐亞經濟論壇、2011世界園藝博覽會,特別是近兩年以來召開的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程序員節等國際性展會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加之有力有效的城市宣傳,更使得西安這座古都散發出既有古韻又有現代感的特殊魅力。2017年達1.81億人次,比1980年翻了12番多;旅游總收入達到1633.3億元,比1980年翻了13番多。

      成就6

      城市服務力顯著增強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城市建設飛速發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西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3.32億元,2017年已達7556.47億元,比1978年翻了11番多。1978年-2017年年均增長21.9%。40年來新增固定資產50639億元,其中“十一五”以來新增量占到92.2%。

      交通路網逐步形成。城市現代化道路交通網基本形成。2017年,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4399公里,是1978年的9.8倍。公交運營車輛7780輛,是1978年的16.7倍,出租車從無到有,至2017年達到14509輛。2011年9月,西北地區首條地鐵線路——西安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通運營,西安迎來了“地鐵時代”。2017年全社會車輛數288.56萬輛,是1999年的10.3倍。2011年西安北客站建成投用,成為全國重要的高鐵樞紐。2017年民航航線337條,其中國際航線57條。

      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40年來,西安實施了多項水利工程,加大城市配水管網改造力度,城市供水能力明顯提升,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西安的水荒難題。2017年,西安供水總量8.92億立方米,是1978年的5.0倍。2017年,西安天然氣供氣總量23.12億立方米,是1998年的185倍;燃氣普及率為96.07%,集中供熱面積達2.91億平方米。

      成就7

      共享效力顯著增強

      就業形勢長期穩定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就業人員大幅增加。2017年末,西安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596.21萬人,比1978年增加362.87萬人,年均增加9.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比較平穩的態勢,自2003年以來保持在4.3%以下。2017年西安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77774元,是1978年713元的109倍。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從1980年到2017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4元增至2017年的38536元,翻了6番多,年均遞增13.0%。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40元增至16522元,翻了近7番,年均遞增13.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也大幅增加。1978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僅2.57億元,2017年達到7497.30億元,年均遞增22.7%。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隨著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汽車、金銀珠寶等高檔消費品成為新寵,城市消費由溫飽型向享受型轉變。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1980年的406元提高到2017年的25374元,翻了近6番,年均遞增11.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72元提高到10966元,翻了近5番,年均遞增11.9%。

      保障體系不斷完善。40年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保障范圍不斷擴大,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參保人數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末,467.33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30.76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54.9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72.04萬人參加城鎮工傷保險,151.16萬人參加職工生育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實現“應保盡保”。

      成就8

      社會合力顯著增強

      社會事業全面繁榮 公共體系逐步健全 經濟社會發展和諧

      科技事業蒸蒸日上。從1978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1995年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再到2006年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基地,西安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體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科技事業蒸蒸日上。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普及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再到1999年高等教育擴大招生、2005年農村義務教育實施“兩免一補”、2008年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西安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

      體育事業蓬勃開展。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方針的引導貫徹下,特別是隨著近些年來體育設施條件的改善,全民對體育健身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西安體育事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17年,全年舉辦各類群眾體育展示表演和競賽活動共計260項次,體育社團舉辦和承辦體育賽事306項次。社區全民健身步道14.4公里,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萬人。

      衛生服務水平提升。從衛生醫療事業單一依靠政府發展,到逐步形成部門、企業、團體、個體多渠道集資辦醫,以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新格局,西安衛生醫療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6376個,是1978年的5.2倍。(信息來源:西安日報 )

    ?

    注冊公司

    建筑資質

    西安工商局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