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不同資質等級間,可承接工程范圍的差距在逐漸縮小,所以大家都在說“資質等級弱化了”,資質等級不那么重要了。其實不然,新的文件下發后,建筑工程二級資質的考核指標擴大了5--6倍,在實際業務的辦理過程中,也明顯感覺到建筑總包資質三級升二級變得更困難了。環觀建筑行業市場,大量國有投資正在投向大型基礎設施,如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海綿城市、管廊建設等一類,而這類大型項目幾乎是國企囊中之物,與民營企業“絕緣”。民營企業則主要駐守在中低端房屋建筑、裝飾、幕墻、中低端市政、工業建筑的某些專業領域,或者為大型企業做分包。民企要在下行的市場中,找到增長的機遇,實在不易!
業績考核標準修訂——“6萬平方米”的套路
修改前:“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單體工業、民用建筑工程1項或建筑面積0.6萬-1萬平方米(不含)的單體工業、民用建筑工程2項”。
修改后:“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1項或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2項”。
什么意思?
很簡單,以前企業只要完成過“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就可以計入業績內,現在要“6萬平方米”以上才能計入考核。
一方面,新資質標準確實擴大了三級資質企業可承接的工程范圍,可以承接6萬平米以上的建筑工程項目了,但是與二級、一級等更高資質企業一起競爭,能有多大勝算?所以大部分的三級資質企業是沒有辦法拿到“6萬平米”以上的工程的,沒有工程,哪來的業績。
另一方面,即便拿到“6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3個月時間內也是絕對不可能完工的,無法計入有效業績,這樣一來大部分三級資質企業的歷史業績都沒有辦法通過新的考核指標。
找準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點
既然是小型企業,不要什么都做。客戶是誰?做什么?一定要聚焦,小型企業要堅信這樣的生存信念:“小即是美”,“濃縮的才是精華”,生存的法則就是特點,小型建筑企業的生存之路也是特點。可能是服務,我能干的事情,別人都能干,但是我的服務貼心,我守信用,說到做到,讓人放心;可能是專業,我只做某個很小的業務領域,大公司要養這樣的專業成本太高,小公司在某個專業服務一批大公司,分攤他們的成本,而且質量比大公司做的更好,與大企業形成優勢互補。
可能是低成本,小公司沒有過多人員和機構,沒有過多制度和流程,靈活快捷,綜合的管理成本低、反應速度快,做相對簡單的業務,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能顯示出成本的優勢。堅守自己的優勢,不要有太大的經營半徑,做好眼前的事情,經營老客戶,是很好的生存之道;不要太多的裝備、技術投入,重視一線的作業,體現出工匠精神,是生存之道;不要太多的關系投入,甘作大型企業的鋪路石、協助大型企業成功,走共生之路,也是生存之道。